【迎70周年校庆•校友记忆】蓝瑞柠:我与南楼丹霞

作者: 时间:2021-11-28 点击数:

编者按:20211127日,yl8cc永利官网将迎来办学70周年华诞。七十年扎根老区写春秋,七十年初心不改育新人。从最初的宜山师范,到河池师专,再到yl8cc永利官网,一路走来,拓荒与创业同在,光荣与梦想同行,我们与祖国发展同向同行、与时代进步同频共振,在时代发展中贡献了“河院”力量。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7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我们在学校官网特开辟“迎70周年校庆校友记忆”专题,邀请广大校友,离退休、在职教职工投稿,或写彼时母校求学事,或忆师友同窗情,或谈学校办学成就,为yl8cc永利官网70年峥嵘岁月献礼。

今天,我们推出1996届政史系校友蓝瑞拧先生的文章《我与南楼丹霞》,共同追忆那段美好的时光!

 

 

http://news.hcnu.edu.cn/__local/4/BF/4E/596A548618E55CA1C519F4AB867_04CC7345_17D35.jpg

作者蓝瑞柠

尽管上高中的时候,我就在《作文周刊》发表过习作,参加过文学社活动,曾经有过“作家”的梦想。但是,如果不是考上河池师专,不是加入南楼风文学社(南楼丹霞文学社前称),或许我的梦想不会那么自然而然实现。或者,也会以另一种“草根”的方式实现。他也许不如现在那么幸运、趣味和快乐。

因为家境贫寒,踏进师专很长一段时间,我依然很不习惯。除了一套军装、两件衬衫、一双解放鞋外,我几乎一无所有。我内心一直有些忧郁和自卑,也很少和同学交流。谈恋爱之类更别说了,见到漂亮女生就脸红。我到图书馆借了很多书,常常一个人坐在宿舍里看,一个人在操场边的大树底下吃饭。我读的是政治与历史专业,因为爱好文学,也读一些中外名著。那时候,政史系和中文系同在一幢楼,政史系九三级就我们一个班,在中文楼东面二楼。我们班隔壁就是中文九三级两个班,老师们讲课的声音也会互相串通,上课发呆的时候,就会听出隔壁是那个老师上课。当时教授中文系的韦启良校长,还有李果河、钟纪新、谭为宜等老师就是作家。我心里暗想:要不要转到中文系呢?要不要去偷偷听他们讲课?但也只是想想而已。我们的功课很紧张,上课还会点名,不可能那么容易转系。后来知道,数学系、生化系都有同学转系,而且师专、学院办学几十年,也只有田湘和冯文东等少数师兄转系成功。

读的书多了,我也有些创作的念想,就开始动笔把村里的一件小事写成小小说《水井》,不久又写成几首短诗。那时正碰上《河池师专报》征稿,于是我把《水井》和两首小诗分别化名投稿。一天下课,中文九一级师兄卢嘉进找到我,他说你就是瑞柠同学啊?我说是啊。他说你跟我到校报办公室领稿费吧!校报办公室在中文楼一楼的一间小屋,就在我们的教室下面,我经常走过,却从来没有进去过。在校报办公室里,我看到自己的小说和诗歌分别在报纸的第三版和第四版登出来。还领到了15元稿费。那是我第一笔稿费,当时相当于我10天的伙食费了。内心欣喜若狂!我不知道的是,这间小小的办公室,将从此与我结缘!我的文学之路,也将从这间小屋再出发。

可惜的是,《河池师专报》仅出一期便停刊了。这时,我又把目光移向我熟悉的广播站。我参加校广播站的记者招聘并被录取,尔后担任编辑、站长。那段时间,我写了很多校园新闻,也写了很多诗歌散文。我常常一边吃饭,一边和一些不认识的同学听着播音员播出自己的诗文。不久,我们还着手创办了一份名为《广播之声》的油印刊物。我同时参加星期天文学社活动,也出一个刊物。然而两个刊物各出一期便夭折了。

http://hc.toutiaohc.com/Uploads/Images/20211107/MidTongLan/2021110717552902724.jpg

199412月,新成立的南楼风文学社成员合影

1994年的冬天对我来说虽然来得早些,但写满了浓浓春意。121日晚,一份由南楼风文学社编印的油印刊物《南楼风》创刊号送到校广播站编辑室,古色古香的封面右上方用钢笔劲挺书写“敬请广播站(同仁)批评指正。南楼风文学社,94.12.1”字样。翻开刊物,一股油墨香味扑面而来。刊物有“南楼古韵(古体诗)”“散文”“南楼新韵(新诗)”“南楼友朋尺牍”“小说”五个栏目,15篇(首)文章。从《发刊词》开始,我一口气读完刊物上的小说、散文、诗歌,越读越喜爱,内心澎湃如潮,有些迫不期待想见到中文九四三班这几位可爱而才华横溢的师弟师妹——杨合、阳崇波、梁文志、覃周民、唐水平、罗红燕。我在师专东楼5号宿舍找到几个师弟,然后大家去城北郊游,烧红薯窑,七个人照了一张合影照后,我成为文学社的一名新成员。那张合影照是南楼的镇社之宝,也是二十多年来文学社一路风风雨雨的见证。我的小文《一阵雷声乍起》《东楼里的南楼》讲述了当时的一些旧事。

http://hc.toutiaohc.com/Uploads/Images/20211107/MidTongLan/2021110717552893553.jpg

199412月,《南楼风》创刊

说到南楼风,不能不说到何述强老师。加入南楼风文学社,我才知道何述强老师是文学社的发起人和指导老师。那时,何老师住在学校靠近龙江边的老屋。老屋用红砖搭建,分成几间,有些年头了。沿着江边进去,第一间就是何老师的宿舍。门对面有栏杆,挨着苍苍古木和静流的江水。何老师当时担任《河池师专学报》编辑部主任和《河池师专报》副主编,他的老屋、学报编辑部办公室和校报办公室也就成了我们课余经常讨论文学的地方。在江边老屋,我人生第一次喝茶、喝酒,第一次听到夜晚龙江流动的声音和文学史上隐秘的往事。何老师早期许多著名的文章,如《沉寂中的轰鸣》《死亡故乡》《青砖物语》就是从这间荒江老屋出来的。我们或品茗长谈,或江边散步,或夜访铁城。《南楼风》油刊许许多多成熟或稚嫩的文字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产生,到处流传。河池地区文联《红水河》杂志就出版了《南楼风》文学社的作品小辑。杨合、阳崇波等同学的散文还不时在《河池日报》《北海日报》上发表。我的一些作品也相继在自治区、地区的报纸杂志发表。《南楼风》第五期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出版了我的作品小辑。1994年,我的散文《重读〈呐喊〉》获河池日报校园文学征文优秀奖;《生命之旅》《师专人》分别获得河池师专首届校园文学征文散文类、诗歌类一等奖。同年,我参加了河池地区新生代首届文学笔会,接触了东西、鬼子、凡一平等心仪已久的作家。

http://hc.toutiaohc.com/Uploads/Images/20211107/MidTongLan/2021110717552888662.jpg

2006年元旦,南楼丹霞文学社成员合影

何述强老师还把我吸收到《河池师专报》担任编辑记者。校报办公室,从此也成为南楼风文学社的办公室。同期担任校报编辑记者的还有杨合、阳崇波、卢新华、韦家珩、黄雪英、韦盛干、覃日泉、唐毓莹、覃恰等同学,这些我当年的“小同事”,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练,如今或成为地方大员、单位领头,或成为专家骨干。毕业那年,我和家珩兄一起改行,到县级河池市电视台任编辑记者,成为真的同事,后来地市电视台合并重组,换了几个单位,他如今已是一家大报的总编辑,而杨合则成为掌舵这家大报的党组书记、社长。

19976月,杨合、阳崇波等南楼风创始人毕业。南楼风文学社面临着解散。大家相约为第十二期《南楼风》栏目“南楼人语”说一句话。我写的是:“记忆南楼!”

何述强老师的散文《破壁》记录了他的心情和期望:“在过去的3年里,这屋子活跃着好几个热血青年,他们中也不乏像我这样在这里独坐深夜的人。他们在这里编报纸、油印刊物,讨论文学和写情书,甚或也在这里接待一些远方的朋友。现在,他们离校了……我斗胆用一个比喻,他们像珍珠一样撒向桂西北的山山水水,无论身处何地,相信他们都会闪烁着特有的光芒。”

“十年面壁,当然要破壁,破不动,可以从窗口飞翔而去。以一个完整的灵魂和人格飞翔而去。”

“在他们纷散而去的一个深夜,天下起了大雨,响起了雷声,我默默在纸上写下了几句话:在另一片打雷的天空下,去经历另一场暴雨。去孤独地面对一切,去体验那些无比伤感和无比玄妙的事情。算是为他们送别的语言罢。这几句话是因为思念他们而涌起的,就像因为痛苦而产生眼泪,就像因为起风而动了潮水。”

我那时已离开河池师专1年。毕业的心情早已淡去,记忆中的南楼风却清晰如同昨日——离开师专时,杨合、阳崇波等文学社成员专程为我饯行。我时常翻开《南楼风》第十期刊物扉页,读着他们给我的留言:“我们的好先生。先生好我们好。先生,把笔握紧。想想东楼,想想南楼,还有南楼的兄弟!”那些留言的前面,是韦启良、银建军、东西等师长顾问友人为南楼出刊十期的题辞。

《南楼风》是“用竹片和草叶编成的摇篮。”南楼风,是我文学的初恋。

199412月的一个雨夜,我们初相遇。“冬雨瓢泼,雷声阵阵。《南楼风》虽小,却有来头,其势不弱,以致惊动天兵天将,那些轰隆和咕咚,是他们敲响的助阵的锣鼓……”“她犹如一股暖流,冲淡这个走向冰冷的季节。这个季节的枫叶刚刚褪色,它们在等待南楼大风吹红!”

199711月,丹霞文学社成立,《丹霞》创刊。10名有志学子,“愿做负重前进的老牛,与八百年前的丹霞先生一道,默默地耕耘着属于自己的田园和岁月。”

http://hc.toutiaohc.com/Uploads/Images/20211107/MidTongLan/2021110717552883861.jpg

19983月,《南楼丹霞》报创刊。韦启良先生题写报头

1998年3月,《南楼风》和《丹霞》“两种力量遇合”,两个文学社合并。南楼丹霞文学社成立,《南楼丹霞》创刊,何述强老师担任创刊号特约主编并撰写创刊词。我从创刊号上看到了《沉寂中的轰鸣》《细雨和记忆中的黄栀子》等大气而富有生命力的作品,反复诵读,不忍释手。而刊物“营造一个对抗媚俗倾向和实用主义的纯文学氛围,探索和构建富有个性意义和抵近现实精神的话语空间”的主旨,至今仍让人回味无穷!

http://hc.toutiaohc.com/Uploads/Images/20211107/MidTongLan/2021110717552880340.jpg

2011年元旦,相思林南楼丹霞文学论坛合影

从《南楼风》创刊到《南楼丹霞》问世以来,南楼一年一度的文学论坛一直没有中断。卢俞州先生散文《南楼在宜州的几个据点》详细记录了早期南楼文学论坛举办的几个地点。2001年元旦,南楼丹霞文学论坛在金城江举行,地点就是我的新房。何老师和40多名南楼人通宵达旦,谈论文学和梦想。我想,如果我的书房还留存着些许的书卷气,一定是那次论坛时留下的。此后,南楼的文学论坛先后在南宁千年传说有限公司、崇左古山自治区文联扶贫联系点、大化王秀山庄、巴马“巴马神”酒厂、罗城相思林等地举办,更多的时候,她回归发源地yl8cc永利官网、回归宜州,比如冠英阁、枫树林、下枧河、西竺寺、壮古佬……

20144月,三卷本《南楼丹霞20年作品选》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2014年是南楼丹霞文学社成立二十周年,文学社计划筹集10万元资金,出版一套书,举办一次大型文学论坛。10万元不是一个小数目,对一个民间文学社团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然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三卷本100万字的《南楼丹霞20年作品选·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如期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而在宜州南山寺举办的南楼丹霞文学论坛,时任广西作协秘书长何述强,作家冉正万、朱山坡、莫雅平、周耒、王布衣、钟纪新,以及来自区内外的南楼学子、南楼友人共计80多人参加,受到广西文坛关注。至今,南楼丹霞文学社成员已有多人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数十人加入广西作家协会和市、县作家协会,成为河池作家群的重要力量。著名作家、yl8cc永利官网校友、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广西文联主席东西为《南楼丹霞》题词:“作家从这里起步”。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鬼子题词:“民间是文学的净土”。

如果一定要我找出二十多年来与我文学活动最密切的一个关键词,那就是——南楼丹霞。一方面,是她把我引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催生了我的一些想法,并把它付诸实践;另一方面,她牵系着我整个写作的全过程,我的一些文字,因为她的怜爱,变成了铅字,让更多关爱我的朋友和读者读到。倘若是陌生的读者,那么请原谅我的不期而至。

文学是天才的创作和劳动。我总感觉自己很愚钝,当然也不是搞文学的料。长年忙碌,案牍劳形,但是内心,总有一股力量一直在支撑着。我曾在给何老师的信中说,“其实,我心灵深处的那片净土,依然埋着一颗文学的种子和未眠的童心……”虽然我的梦至今未醒,但还是断断续续,在《南楼丹霞》留下了一些文字,出版散文集《菜园长满青草》。她们,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分割,从未离去。感谢那些熟悉或不熟悉的师长、友人、同学,感谢我的领导、同事,是他们的宽容、爱心和奉献,让我一直延续着梦想,给予我以新生的力量。

今夜有约,今夜无眠。雪白的日光灯,温馨的夜色。远远近近的秋雨似乎从亘古的地方滴落,荡涤心底的月迷津渡。历久而弥新,情深意更浓。年轻和爱情,永远是南楼丹霞的主题,一代又一代年轻南楼人的接力,让南楼丹霞文学社始终充满活力和希望。有关她们的故事和片断,也会在这样的夜晚里湿润、萌芽和生长。

 

 

作者简介:蓝瑞柠,男,广西大化人。19966月毕业于河池师专政治与历史系。在职大学。记者。现供职于河池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南楼丹霞文学社成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书法家协会会员。曾在区内外报刊发表散文、小说、诗歌若干,著有散文集《菜园长满青草》,主编《南楼丹霞20年作品选·小说卷·散文卷·诗歌卷》。

 

版权所有:yl8cc永利-官方网站-Apple App Store Copyright@2018 All Rights Reserved